当前位置:首页>走进妇联 > 资料中心 > 正文

关于加快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调研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6-07-22 17:53:00来源:叶军
分享到:
摘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改革开放将农民从僵化的集体组织中解放出来,从狭小的土地中解脱出来,这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也推动了城镇化快速发展。但农业经营规模小依然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形成严重制约,农村劳动力到二三产业就业依然存在诸多障碍。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不仅进一步明确了对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的扶持政策,而且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作出部署,着力打造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的良好环境。因此,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保证,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之一,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当前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继续减弱,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方式所代替。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外出务工的大潮。这种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也给交通管理、城市管理和社会安全增加了许多难度,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问题
  (一)城乡结构矛盾,妨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1.由于目前的土地制度具有经济和保障的双重功能。所以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存在一种矛盾,既想去外出打工,又不想放弃农村户口。一方面,由于土地创造的经济价值较低,这就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只有外出打工;另一方面,这一部分外出的打工者仍然对土地存在着依赖,因此仍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土地承包权。
  2.现行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户籍制度与新的经济体制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城乡居民身份差异造成了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和排斥,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成本和风险,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本身能力的制约
  目前,我县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数庞大,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技术素质偏低。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体。由于文化程度低、专业技术缺乏、人员综合素质低,造成城镇非技术性或技术性较差的岗位应聘者供过于求,技术性要求较强的岗位供不应求,许多低素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无门。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供求总体态势的制约
  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巨大并且随着今后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新技术、新农艺、新品种的不断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业劳动效率不断提高,劳动投入将大幅度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还将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增加数量有限。一是随着乡镇企业的转型,其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二是城市下岗职工的增加使得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更加激烈。
  (四)人口流动机制和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的制约
  劳动力市场的不健全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无序盲目流动,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据调查,有组织外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只占全部外出务工劳动力的10%左右,大量的是靠亲戚朋友、非法职业介绍所的介绍,由于劳务需求信息少、劳动力资源供给信息的收集、发布渠道有限。致使有些用人单位招不到人,而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打不到工。较低的组织化程度给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带来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后的保障、维权工作带来了难度。
  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通过培训调整它们的供给结构,以适应劳动力需求结构,就显得十分重要。要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的总体规划,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组建职业培训基地,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具体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1.坚持不懈地发展好农村基础教育。文化素质不高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和层次的重要因素,因此从长远来看,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的基础教育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提高农村基础文化教育水平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和长远之策。
  2.要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要充分发挥乡(镇)成人教育学校、农村技术职业学校、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等基地作用,主动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知识、社会公德和职业技能水平。
  3.有针对性的开展劳务输出培训。建立农村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的衔接机制,注重培训质量,实行培训、就业介绍、就业后管理教育为一体的一条龙全程服务,要根据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的需要,合理确定培训专业和培训规模,进行有针对性培训输出。
  (二)发展县域经济
  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高度集中于大城市的问题,应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从产业结构上看,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培育壮大适合本地实际的产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
  首先,各级政府要在充分发挥现有劳动力市场作用的同时,建立健全劳动力转移的中介机构,安排专人搞协调服务,宣传引导,及时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减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和风险性,使农民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正确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出来。其次,要在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同时,加强相关管理,统一劳动输出服务费收费的标准,下力气清理整顿非法劳动力市场。
  (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大力引导和鼓励农民工创业
  要引导农民积极投资发展农村的餐饮业、运输业、家庭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同时,要注意适应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力求更多地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在拓宽农业领域、建立多种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基础上,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促使企业和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把更多的农民吸引到加工增值的生产环节中来。
  永清县妇联
  2016年7月6日
点赞

已收到36个赞

分享到:
相关关键词: 剩余劳动力农村